【2020世界5G大会精彩回顾】6G重现历史?张平院士展望未来数字化发展
6G技术 | 2021/3/19 11:04:092020年11月27日,2020未来信息通信技术及战略国际研讨会在广州召开。6G愿景、“十四五”规划与面向2035年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,都是会议的热门话题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北邮教授张平发表《未来数字化发展的信息使能技术》主题演讲时表示,在探讨6G愿景与技术内涵的当下,我国移动通信面临与22年前香山会议时相似的情景。他主张在创新理论与技术,跟3G一样树立我国自己的优势。
他说,现在好比1998年香山会议的再现。当年我国就3G路线召开会议,对于如何提高移动通信速率,我们决定开辟TDD的自主路线。后来我们走通了,而且路越走越宽。20年的奋斗,我国逐步建立了以自己为主的供应链和市场,并且影响了全球移动通信格局。6G又到了一个关键点,我们要考虑怎么设计6G时代。除了高速率,智能性、泛在性和场景化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张平教授表示,过去以复杂度换取性能增益的堆叠式发展,导致系统越做越复杂,高性能芯片和软件不堪重负,这是当前面临的痛点。未来应该考虑智能和简约。我们面临两条可能的路线,一条是跟着国外一块做,大家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。在经典信息论基础上,欧美建立了不可撼动的传统生态优势,技术按增量发展,对高端芯片、基础软件等依赖度进一步增高。另一条道路是,我们提出新的信息理论,对未来网络通信体系方法论、对技术进行颠覆性创新,建立我们自己的优势。
对于移动通信发展,张平教授提出一系列哲学思考。他认为,从1G到4G都是“线”,5G构造出“面”,6G将构造“体”。1G到4G只是增加了速度,到5G后工业互联网等应用增加了另外两个面,6G还要增加通信速率、通信空间与智慧。未来6G技术典型特征是空天地海一体化下的智能化。从1G到4G都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,5G是人、机、物之间的通信,6G除了人机物之外一定还有另外的参与主体。这未知的事物可能是类似人类意识与智能的“灵”。我们要研究完善通信智慧,研究智能通信与人类未来相互关系的新体制。
围绕未来移动通信的演进,张平教授提出8个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,涉及需求、创新、挑战、安全等方面。
问题1:未来需要什么样的移动通信技术?
问题2:未来移动通信从0到1的创新是什么?
问题3:如何构建我们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?
问题4:5G需求变化后新的创新模式是什么?
问题5:未来移动通信的增量在哪里?
问题6:如何扩展未来移动通信各种技术所需资源?
问题7:意识与网络融合的理论如何发展?
问题8:敏感数据的安全性如何保证?